內容: |
障盟今年11月每週六於台北市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二樓展演區舉辦「身心障礙兒少人權影展」,以呼應同年台灣所舉辦的兩場重要的國際人權盛事,分別是10月30日至11月1日的《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以下稱:CRPD)國家報告審查,以及11月20日至11月22日之《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以下稱:CRC)國家報告審查。
為喚起社會大眾對身心障礙兒童處境與權利之認識,障盟精選了四部影片:《我的妹妹小桃子》、《聲之形》、《叫我第一名》以及《我想當第五名》,影片分別探討智能障礙、聽覺障礙、妥瑞人、以及肢體障礙兒童青少年的家庭與校園生活。除電影播放外,障盟也安排映後座談時段,邀請身心障礙倡議領域之專家以及身心障礙者真人與小真人,向觀眾分享台灣身心障礙兒少的處境。透過這四部影片與映後座談,我們可以看見CRPD與CRC兩個公約對身心障礙兒童權利所重視之面向,也反映了台灣在身心障礙者兒少處境的一些共通議題。
尊重並協助身心障礙兒童充分自主享受生活小桃子吃飯時手的力氣不足,食物被弄到桌上滾阿滾,卻撿不起來。雙胞胎哥哥阿力看她動作很慢,忍不住想幫她,小桃子卻堅持要自己來。媽媽語重心長的對阿力說,『媽媽希望小桃子可以跟阿力一樣,能夠做的事情都自己做,慢一點,沒關係的。』~2017.11.04播放之《我的妹妹小桃子》部分劇情
CRC與CRPD都強調,身心障礙兒童/者在享有各種基本人權時所面臨的挑戰,並非來自他們的身心功能損傷,而是日常生活中各種社會、文化、觀念等所造成障礙。部分身心障礙兒童/者確實有較多的醫療照護需求,例如有多重障礙的小桃子,肢體有些歪斜、肺部硬化須仰賴呼吸管、身體虛弱容易受到感染,常常進醫院。儘管如此,從人權的角度,醫療照護的需求不應作為阻礙身心障礙兒童/者社會參與的藉口,所有18歲以下兒童也都有對有關自己的事務表達意見並受到認真對待的權利 。影片中的小桃子喜歡唱歌、到公園散步吹風享受美景、喜歡畫畫、到操場上為哥哥賽跑加油。小桃子的父母親與哥哥在她健康允許的狀況下,陪伴與協助小桃子可以自己從事生活中各項活動。11月4日《我的妹妹小桃子》場次的映後座談我們邀請到智障者家長總會秘書長林惠芳,他們今年也組織CRPD讀書會,邀請心智障礙者青年討論並編輯CRPD的台灣易讀版,使心智障礙者能夠了解CRPD中身心障礙者的權利。與談人張秀貞也是這個讀書會的成員,她在座談中分享身心障礙者雖然會害怕受到歧視或是擔心健康惡化,但依然能夠自主生活、進行學習進修與工作就業等各項社會參與的活動。
跟身心障礙學生一起學習上課、跑接力賽由於教育體制以及各項社會活動,一開始僅為健全者所設計,對於身心障礙學生經常是不加思索直接排除,而非進一步去思考如何使所有人皆可充分參與。然而透過適當地調整空間、服務、活動的規則等,身心障礙學生也能一起參與學術與學生生活。此次影展播映的幾部影片當中,呈現了幾種調整方式。《叫我第一名》中的布萊德長大之後欲報考碩士班,請考試單位事先安排單人試場,他便能在不使其他考生受到干擾的情況下完成考試。《聲之形》一片中,學校安排了職員來邀請聽障學生硝子的聽人同學學習手語。硝子雖然原本就有佩戴助聽器,也使用筆談,但是透過手語,同儕之間能夠更直接即時與順暢地溝通。《我想當第五名》此片中的體育老師並未因為律子腳不方便,而不讓她上體育課,反而是透過適當地指導與鼓勵,讓律子發現運用手部的力量就可以撐跳過跳馬,這也使律子對自己產生自信。運動會時的班級接力賽,律子的同學們也想出多種不同的方式調整接力賽的規則,使肢體障礙同學依然可以參加接力賽跑。例如對身心障礙跑者進行加分,或是合理地縮短跑者的跑距等等。
今年台灣《CRPD》國家報告審查的加拿大籍委員黛安瑞契爾(Diane Richler),在審查會議中強調要區分隔離(segregation)與融合(inclusion)的差別,在教育的層面上應該要往全面的融合教育邁進,也就是身心障礙學生與一般學生在相同的班級中一起上課、並且全面地參與學術與學生生活。台灣民間各界多年來向政府建議應該要進行多項基礎工作,以落實融合教育、使身心障礙者能夠充分地進行社會參與。11月11日《聲之形》場次之主持人靳武龍為障盟CRPD委員會委員,以及聾人協會及台灣手語翻譯協會之常務理事,他在映後座談中特別提到「手語是聾人的語言」,呼籲在融合教育的趨勢下,應更注重手語文化不被教育體制所忽視。中華民國聾人協會近年來大力提倡應該將手語列入國家語言以及國民教育的選修本土語言課程,以使更多人從小就可以學習手語。另外,11月25日《我想當第五名》場次之主持人林鎮坤教授是台灣適應身體活動學會秘書長,他長期在數所大學教授適應體育專業,林教授提到,培養運動的習慣與健康、生命的維持息息相關。同場次的兩位身心障礙與談人余淑琪與小真人Woody也跟觀眾分享自身從事游泳、潛水、地板滾球等休閒運動之後,對自己也越發自信的經驗。參與的觀眾們也可以感受到,CRC與CRPD當中所明定身心障礙者參與休閒娛樂與體育活動之權利,不只跟身體健康有關,更能提升心理的健康。障盟多年來也不斷督促適應體育納入一般教育體系,社區的運動中心、公園以至兒童遊樂場所也應注重融合,讓身心障礙兒童無論是在校園中或是社區中都可以參與體育活動並且享受休閒與遊戲活動。
開放心胸認識身心障礙 豐富多元社會《聲之形》場次中一位聽障觀眾辜小姐,受到與談人郭肈盛老師的邀請,與現場的兒童、青少年觀眾進行了一個教學互動。她請在場的觀眾兩兩一組各自寫下10個不同的聯想詞再相互對照。最後發現雖然大家看到的是同一個字,但是每個人所聯想發展到的詞彙差異性卻很高,這表示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由於這場次的主持人、與談人整場座談皆使用手語,搭配手譯員口語翻譯以及同步聽打來與觀眾互動,觀眾們也藉此機會認識到人們之間的溝通也有手語、字幕等多元的模式。
11月18日《叫我第一名》場次的兩位與談人本身皆為妥瑞人,也都是妥瑞症之社會研究者。台北大學社會系研究助理詹穆彥就訪談台灣成人妥瑞成人的經驗發表過學術文章,引用國外學者的觀點指出「妥瑞症」是一種「觀察者之疾病」-許多妥瑞人的社會參與之阻礙,是來自別人看待他們不自主發出的聲音與動作,妥瑞症狀並不直接影響身體健康或壽命,卻遭受異樣眼光。另一位與談人曾柏穎,分享了自己因為明顯的肢體動作與發聲等狀況,與陌生人共乘計程車時,雖然完全沒有說話或肢體也未碰觸到另外一位乘客,卻被控騷擾。由於社會大眾對複雜多樣的身心障礙情況了解不多,許多身心障礙者跟柏穎一樣,為了好好生活,不得已只好培養出過人的人際應對能力,隨時應對各種不友善的對待。
「身心障礙兒少人權影展」四個場次共有近80人次前來觀影,其中三分之一的觀影者是兒童與青少年,有親子觀眾,有社工、老師、民間團體的工作人員,更有許多關注身心障礙議題或兒少人權的民眾一起共襄盛舉。透過此次活動,障盟希望讓更多民眾認識到社會組成的豐富多樣,CRC與CRPD要求國家與個人都參與意識提升的工作,使身心障礙者無須從小就被迫面對負面眼光,同時也要注重無障礙與合理調整的提供,才能使社會生活的各個面向都歡迎身心障礙者的參與,讓所有的孩子都有能力與信心探索世界、一起快樂長大。
|